北京中医药大学

中医院网 2021-10-23
  • 中文名
  • 北京中医药大学
  • 外文名
  •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BUCM
  • 简    称
  • 北中医
  • 创办时间
  • 1956年
  • 类    别
  • 公立大学
  • 类    型
  • 医药类
  • 属    性
  • 全国重点大学 
    省部共建高校 
    211工程(1996年入选) 
    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2011年入选) 
    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2017年入选)展开






  • 主管部门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现任领导
  • 现任书记:谷晓红 
    现任校长:徐安龙
  • 本科专业
  • 12个
  • 硕士点
  • 学术学位授权一级学科7个 
    学术学位授权二级学科47个 
    专业学位授权领域14个
  • 博士点
  • 学术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个 
    学术学位授权二级学科42个 
    专业学位授权领域9个
  • 博士后
  • 科研流动站3个
  • 国家重点学科
  • 一级学科2个 
    二级学科15个(一级学科涵盖)
  • 院系设置
  • 中医学院、中药学院、生命科学学院、针灸推拿学院等14个教学单位
  • 校    训
  • 勤求博采,厚德济生
  • 校    歌
  • 《承诺》
  • 校庆日
  • 9月3日
  • 地    址
  • 和平街校区:北京市朝阳区北三环东路11号 
    望京校区:北京市朝阳区中环南路6号 
    良乡校区:北京市房山区阳光南大街与白杨东路 
    深圳校区:深圳市坪山新区(在建) 
    大连校区:大连瓦房店市(在建)
  • 院校代码
  • 10026
  • 主要奖项
  • 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2017年) 
    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高校(2012年)
  • 知名校友
  • 王国强陈啸宏王永炎汪建林洪生
  • 知名教师
  • 王国强陈啸宏吴刚王志勇毛群安































官方网站:           http://www.bucm.edu.cn


科研成果

招生简章

附属医院

名师介绍



北京中医药大学介绍

    北京中医药大学是一所以中医药学为主干学科的全国重点大学,直属教育部管理,由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北京市共建。学校现任党委书记谷晓红,校长徐安龙。

  北京中医药大学始建于1956年,前身为北京中医学院,是国务院批准最早创办的高等中医药院校。1960年,被中央确定为全国重点高校;1993年,更名为北京中医药大学;1996年,入选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2000年,与北京针灸骨伤学院合并,组建新的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入选国家“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2017年,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中药学3个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2018年,成为教育部新一届高等学校中医学类、中西医结合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学校现有3个校区,分别为良乡校区、和平街校区和望京校区。

  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学校秉承“勤求博采、厚德济生”校训,倡导“人心向学、传承创新”理念,坚持“立德树人、以文化人”宗旨,弘扬“追求卓越、止于至善”精神,彰显特色、强化优势,是我国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中医药人才的教育基地、高等中医药教育改革的示范基地、中医药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研究基地、防治重大疾病和疑难疾患的医疗基地、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文基地、推进中医药走向世界的国际交流基地,为人类健康事业发展和文明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已经成为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集教育、科研、医疗、中医药文化传播于一体的著名中医药高等学府。

  学校现有教职工5233人,专任教师1478人,其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者占61.84%,具有硕士以上学位者占84.64%,有博士生导师346人。学校有“国医大师”6人,“全国名中医”3人,“首都国医名师”33人,“973”项目首席科学家4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者4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3人,“岐黄学者”9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重点专项项目负责人7人,“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5人,“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人,“千人计划”青年项目获得者1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者3人,“长江学者”青年学者1人,第七届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3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7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8人,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4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34人,形成了一支以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和国内有影响的中青年教授为主的师资队伍。

  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注重从丰厚的中华文化和中医药文化土壤中汲取营养,将“以文化人”理念贯穿于育人工作的始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2602人,其中研究生4504人,本科生7536人,留学生562人。另有继续教育学生1864人,远程教育学生17859人。

  学校致力于构建面向未来以高层次教育为主的人才培养体系,目前设有中医学、中药学、中药制药、药学、针灸推拿学、康复治疗学、公共事业管理(卫生事业)、药事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护理学、英语(医学、中医药国际传播)、法学(医药卫生)12个本科招生专业。

  学校是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中首批建立博士学位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单位之一,设有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囊括42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7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囊括45个硕士学位授予点。学校现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个,涵盖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5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48个,一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2个,二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8个。

  学校现有3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学校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参与完成)、二等奖2项,北京市教学成果奖一等奖8项、二等奖10项。

  学校现有省部级以上科研基地50个。其中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2个,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2个,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2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14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10个,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台湾中医药研究基地1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6个,北京市教委工程研究中心1个,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6个,北京中医药文化研究基地1个。学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8项,承担科技部“973计划”、支撑计划、重大专项、自然基金重点项目等770余项。中医体质辨识研究成果作为唯一的中医成果被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中风病中医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成为中医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

  学校现有中医学院、中药学院、生命科学学院、针灸推拿学院、管理学院、护理学院、人文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国学院、国际学院、台港澳中医学部、继续教育学院、远程教育学院、体育教学部等教学单位。现有北京中医药研究院、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家中医体质与治未病研究院、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家中医药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脑病研究院等校级研究机构。

  学校现有第一临床医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第二临床医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第三临床医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3家直属附属医院和国医堂中医门诊部。近年来,学校遵循“引导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资源下沉”原则,探索合作共建新模式,搭建了区域标志性的高质量中医药服务平台,建立第四临床医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枣庄医院)、第五临床医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第六临床医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房山医院)、第七临床医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孙思邈医院)和第八临床医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厦门医院)。另有中日友好医院、广安门医院、西苑医院、望京医院、北京中医医院等16个临床教学基地,承担着全校学生的临床教学、见习、实习工作。学校现有国家临床重点专科17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44个。建设有国医大师传承工作室6个,全国名中医传承工作室3个,全国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2个和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40个,北京中医药“薪火传承3+3工程”二室一站44个。

  建校伊始,学校就成为新中国最早接收外国留学生攻读中医学的高等中医药院校,到目前已为94个国家和地区培养了2万余名中医药专门人才,并先后与31个国家和地区的118所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合作关系。1996年与英国密德萨斯大学合作设立了我国第一个在国外高校独立颁发医学学士学位项目。率先在世界50强高校中开办中医学专业本科教育,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合作开设“中医学-生物学”双学士学位教育。与西班牙巴塞罗那大学医学院合作开设获欧盟认可的第一个中医学硕士学位项目。开设我国首个全英文授课西医生学习中医的博士学位项目、硕士学位项目,首个全英文授课中医学士学位项目。2019年与美国国家儿童医院合作,在美国建设具有中医特色的中西医结合儿科门诊,持续推动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的融合与发展。

  学校于1991年在德国建立北京中医药大学魁茨汀中医医院,开创了中国大学在海外办中医特色医院的先例,成为中医药走向世界的典范。2012年,与日本学校法人兵库医科大学合作建立中医药孔子学院,将中医药课程纳入现代医学教育体系,实现了文化交流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学校的国际化发展不断探索创新,首创了集医疗、教育、科研与文化传播于一体的“海外中医中心”,为中医药海外发展提供了行之有效的“北中医方案”,先后建立北京中医药大学澳大利亚中医中心、俄罗斯中医中心、美国中医中心、中国-德国中医药中心(魁茨汀),把中医药打造成中外人文交流、民心相通的亮丽名片。俄罗斯中医中心成功取得俄罗斯联邦医疗机构资质,成为俄罗斯第一家被纳入国家医疗保险体系的中医特色医院。澳大利亚中医中心积极推动针对西医生的中医学历教育,两届中医学硕士学生已经成功毕业。美国中医中心瞄准中医特色及医学前沿,围绕癌症、癫痫、儿科疾病、生殖疾病等成功举办多次高端学术会议,正成为中美两国在医学领域开展学术交流与对话的重要平台。

  学校主办有国家级学术期刊《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现代中医临床》《中医教育》和《中医科学杂志》(英文),是中医药学术交流的重要园地,其中《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连续5次荣获“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称号。

  迈入新时代,学校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全面建成世界一流中医药大学而不懈奋斗!

  

  (各项数据截止到2019年3月)

科研成果展示:

     2009~2015年科研成果获省部级以上奖励情况


国家

省部级以上

学会

小计


二等奖

一等奖

二等奖

三等奖

一等奖

二等奖

三等奖


2009

0

2

3

1

1

3

5

15

2010

2

2

2

2

4

6

5

23

2011

1

2

1

1

2

3

3

13

2012

2

0

1

2

3

5

2

15

2013

0

0

1

0

4

5

5

15

2014

0

0

1

1

0

3

5

10

2015

0

0

1

1

0

2

3

7

                                          国家科学技术奖

年度

项目名称

等级

2006

方剂组分活性跟踪与配伍方法的建立与实践

二等奖

2007

中医体质分类判定标准的研究及其应用

二等奖

2010

经方现代应用的临床与基础研究

二等奖

2010

抑郁症中医证候学规律的研究

二等奖

2011

肝脾肾同治法辩证治疗2型糖尿病临床研究

二等奖

2012

补肾化痰法治疗阿尔茨海默病及其应用技术

二等奖

2012

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制备方法与应用

二等奖



2017年我校荣获四项北京市科学技术奖


 2018年2月5日,北京市委、市政府在北京会议中心隆重举行了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暨2018年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工作会议,共有195项成果荣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市委书记蔡奇,市委副书记、市长陈吉宁为科技工作者颁奖,对他们为首都科技事业发展作出的贡献致以崇高敬意和热烈祝贺。

  陈吉宁在讲话中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党中央、国务院对新版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中明确要求北京大力加强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把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各项任务推向深入,落到实处,走在前列。

  陈吉宁强调,要全方位推进原始创新,更好发挥科技创新国家队的作用,积极推动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在京布局和建设发展;高水平推进“三城一区”规划建设,进一步聚焦中关村科学城,突破怀柔科学城,搞活未来科学城,升级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多渠道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落地,用好科技创新母基金,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早期投资,打通转化通道,有效承接高校院所科研成果外溢;宽视野加快创新人才集聚,抓好人才吸引和筛选,建立创新激励和保障机制;多层次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政府带头做好创新,加强创新规律研究,完善创业服务体系,培育更多优秀的科技型企业;大格局加快开放创新步伐,大力“引进来”着力聚集全球优质创新资源,积极“走出去”增强北京在全球科技竞争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会议宣读了关于2017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一批有影响力的科研成果在2017年评选中脱颖而出,有力推动了北京原始创新取得新突破,服务国家战略站上新高度,“三城一区”形成新高地,高精尖产业汇聚新动能,科技人才凝聚新力量。

  我校共获4项奖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我校获奖课题组代表及科技处相关老师参加了此次奖励大会。

  我校获奖情况如下:

序号

项目名称

获奖等级

第一完成人

  1

中药生产过程控制可靠性工程理论与关键技术应用

  一等

  乔延江

  2

“肝主疏泄”的科学内涵及临床基础研究

  二等

  王伟

  3

基于阿尔茨海默病的中药新药临床试验关键技术及其应用

  二等

  田金洲

  4

青石止痒软膏治疗神经性皮炎、湿疹的临床应用研究

  三等

  李元文



本文由中医院网整理编辑,文章来源北京中医药大学官网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上一篇 : 没有了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